我們從與疫情相關的經濟層面入手,既關注疫情對零售業、房地產業、電子商務產業等相關產業的影響,以及一些新現象、新模式,也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境遇和全球金融市場的動態,更反思城市...
對保費5萬元以上企業,采取分期付費方式,減緩企業運營壓力。簡化疫情涉及的衛生防疫、醫藥產品制造及采購等相關保險業務審批流程,針對疫情原因導致的買方拒收或拖欠貨款等風險,協助企業進行案件處理和追償工作,為企業正常經營保駕護航。
“兩個當日”應急綠色通道:建立優先審批、線上審批機制,確保授信項目“當日”完成審批;通過遠程預審、線上放款,確保業務需求“當日”完成放款。
對因疫情影響暫時遇到困難的的存量融資客戶,通過適當下調利率、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調整還款安排、續貸等方式予以支持,切實做到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
對因受疫情影響無法正常經營、遇到暫時困難的中小企業,設立總規模20億元的中小企業轉貸款,用于企業日常生產經營。額度可根據實際需求隨時增加,最終以銀行審批額度為準。
設立總規模10億元專項應急貸款,用于防疫相關重點醫用物品和生活物資的生產、運輸和銷售等。額度可根據實際需求隨時增加,最終以銀行審批額度為準。
通過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微信、熱線等方式,及時協調解決中小企業復工復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重大事項,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專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