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青島萊西市店埠鎮,一片忙碌的胡蘿卜田里,一臺造型獨特的農機正有條不紊地作業——只見它精準地掘松土壤,輕柔地夾起翠綠的纓葉,利落地切割分離,隨即一排排橙紅的胡蘿卜碼放在田間。這是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機械化研究室智能化管理崗位團隊帶來的國內首臺胡蘿卜無人收獲機的實戰演示。
6月10日至13日舉行的“胡蘿卜無人機械化采收現場觀摩會”吸引了來自陜西、內蒙古、河北及青島本地的50余位種植大戶齊聚一堂。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智能化管理崗位科學家吳華瑞研究員的指導下,這臺“智慧農機”在多個地塊交出亮眼成績單:采收合格率突破98%,破損率嚴格控制在3%以下,標志著胡蘿卜收獲環節長期依賴人力的歷史正式終結。
破局“最后一公里”:五大核心技術鑄就里程碑
長期以來,店埠鎮作為全國最大的胡蘿卜產區之一,5萬畝種植面積、25萬噸年產量、超10億元產值的產業規模背后,收獲環節卻深陷“用工荒、成本高”的泥潭——人工采收成本高達每畝800—1000元。雖然耕整地、播種、植保等環節早已實現機械化,但收獲環節因胡蘿卜嬌嫩易損、纓葉處理復雜,始終是機械化難以攻克的“硬骨頭”。
此次亮相的無人收獲機一舉突破五大核心技術瓶頸:
─高效扶纓技術:確保雜亂纓葉被精準歸攏,為后續作業奠定基礎;
─雙幅振式挖掘松土:通過特定頻率振動大幅降低挖掘阻力,減少對胡蘿卜的物理沖擊;
─柔性夾拔起秧:創新夾持機構模擬人手“巧勁”,最大限度保護胡蘿卜表皮;
─精準對齊切割:實現纓頭切除位置的高度一致;
─一體化數控與遙控:集成智能化控制系統,支持遠程精準作業。
在正常作業狀態下,這臺“超級助手”可日采30-50畝、收獲約150噸胡蘿卜,不僅是當前國內唯一能實現連續、高質量、穩定采收的專用裝備,更成為我國蔬菜收獲機械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突破。
從店埠到全國:胡蘿卜全程機械化破解產業發展瓶頸
青島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土壤肥沃,根莖類作物種植歷史悠久,胡蘿卜播種面積逾16萬畝。長期以來,根莖類作物長在土里,大小不均勻,機械化水平低于糧食作物,制約著產業發展步伐。近年來,青島市加大特色作物培育力度,強化新品種示范推廣;補齊經濟作物機械化關鍵環節短板弱項,強化機藝融合,著力加快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
“這臺機器真正解決了我們的大難題!”參加現場會的種植大戶難掩興奮:“以前收獲季到處搶人,成本高還耽誤農時。現在機器采收又快又好,效益提升看得見摸得著。”青島綜合試驗站負責人介紹,團隊正是基于對產業痛點多次深度調研,才精準錨定這一關鍵需求,成功打通胡蘿卜全程機械化的“最后一公里”。
事實上,作為全國胡蘿卜產業的風向標,店埠鎮胡蘿卜全程機械化的實現為陜西、內蒙古、河北等主產區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吳華瑞在觀摩現場強調:“該裝備的成功應用,不僅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其智能化、無人化方向更是精準對接了我國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現實挑戰,為蔬菜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科技引擎。”
從胡蘿卜到蔬菜多品類:機械化覆蓋耕種管收全過程
活動現場,氣吸式蔬菜精量播種機、蔬菜繩播機、智能胡蘿卜聯合收獲機、數控種子編織機等蔬菜生產新機具輪番登場,從耕整地、種子處理、精量播種,到高效的智能植保和機械化收獲,覆蓋了蔬菜耕種管收全過程……此次現場演示的蔬菜耕整地、種子處理、精量播種、收獲全流程作業,為青島特色作物產業的新品種、新裝備、新技術注入全新“密碼”。
有關工作人員介紹,氣吸式蔬菜精量播種機集旋耕、起壟、滴灌、氣吸播種、實時監控于一體,可實現定位定量播種,一穴一粒或一穴多粒播種,大大提高了播種精度和效率。而智能胡蘿卜聯合收獲機搭載北斗導航系統,沿著預設路線平穩行進,精準對行,一次性完成減阻高效挖掘、去土、莖葉切除等一系列復雜動作,顯著降低了勞動強度與收獲損耗,生動詮釋了“機器換人”的效率和效益。
在現場觀摩會環節,專家還就外觀、長勢、耐抽薹性對胡蘿卜品種開展品種比較試驗,對春胡蘿卜品種進行直觀判斷,然后比較胡蘿卜的顏色、大小、粗細、收尾及光滑程度,切開比較皮、肉、芯的顏色及厚度,篩選有推廣潛力的優良替代品種。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聶艷林
責任編輯:崔現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