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
央行等四部門全方位支持科創,大力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消息,5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科技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召開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進會。
會議認為,近年來金融和科技部門通力協作,加強制度和市場體系建設,在債權、股權、保險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科技金融服務的多樣性和支持強度明顯提升。科技貸款持續保持較高增速,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加大,私募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服務質效提升,科技保險服務模式不斷優化,科創屬性評價、融資對接、風險分擔等配套政策逐步健全。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有序推進,涌現出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做法。
今年1至4月全國鐵路發送旅客14.6億人次,創同期歷史新高
今年1月至4月,全國鐵路發送旅客14.6億人次、同比增長5.9%,創同期歷史新高。鐵路部門近期新投用一批新造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動態掌握旅行出行規律,優化旅客列車開行方案,及時在熱門方向、區間增加運力供給,高峰時段在主要通道加開夜間高鐵,全國鐵路日均開行旅客列車11224列、同比增長7.1%。
此外,今年來,旅游列車提質升級。鐵路部門對接旅游觀光、生態康養、紅色研學等市場需求,今年1月至4月全國鐵路累計開行旅游列車367列、同比增長23%,有效助力了旅游經濟、銀發經濟發展。
【產業】
前4個月全國完成水利建設投資2943.6億元
今年以來,“兩重”建設水利重大項目加快實施,1月至4月完成水利建設投資2943.6億元,水利投資規模繼續保持較高水平。1至4月,全國還新開工10項重大工程,包括大型灌區建設與現代化改造、大江大河治理工程、重要調蓄節點工程等。目前,全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
【市場】
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監管規則
為進一步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嚴格募集資金監管,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組織開展募集資金監管規則修訂工作,于近日公布《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監管規則》。該監管規則自2025年6月15日起施行。
監管規則強調募集資金使用應專款專用,專注主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明確超募資金最終用途應為在建項目及新項目、回購注銷,不得用于永久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銀行借款。
科技創新債券累計發行規模已達2.10萬億元
自債市“科技板”落地以來,市場主體發行科創債的熱度持續攀升。截至5月15日,科技創新債券累計發行規模已達2.10萬億元。從券種結構來看,其中科技創新公司債發行規模約1.27萬億元,占比超過60%。而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為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提供長期穩定的低息資本支持的導向下,科創債市場作為優質融資通道的進一步擴容可謂勢在必行。
【公司】
中成股份:擬購買中技江蘇100%股權
中成股份公告,公司擬通過發行股份購買中技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中技江蘇清潔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權,并同步募集配套資金。本次交易構成關聯交易,預計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不構成重組上市。公司股票自2025年5月16日起停牌,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10個交易日。
*ST同洲:公司申請撤銷退市風險警示及其他風險警示尚需經深圳證券交易所批準
*ST同洲公告,公司向深圳證券交易所申請撤銷退市風險警示及其他風險警示事項處于補充材料階段,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規則》第9.1.12條規定,補充材料期間不計入深圳證券交易所作出有關決定的期限。公司將根據該申請事項的進展情況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有關信息以公司在指定信息披露媒體發布的公告為準。公司申請撤銷退市風險警示及其他風險警示尚需經深圳證券交易所批準,能否獲得深圳證券交易所批準尚存在不確定性。
長高電新:增加金洲生產基地三期項目投資規模至5.04億元
長高電新公告,公司于2025年5月14日召開董事會和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增加金洲生產基地三期項目投資規模的議案》。公司將“金洲生產基地三期項目”投資總額由3.69億元增加至5.04億元,其中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投入總額為6289.02萬元。本次調整不改變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投入金額,不涉及項目實施主體的變化,不涉及關聯交易,亦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上述議案尚需提交股東大會審議通過。
興源環境:擬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募集資金不超過4.97億元
興源環境公告,公司于2025年5月12日召開董事會和監事會,審議通過了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的預案。本次發行對象為公司控股股東錦奉科技,發行數量不超過2.4億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4.97億元。權益變動完成后,錦奉科技及其一致行動人將合計擁有上市公司28.13%的表決權,實際控制人仍為奉化區國有資產管理中心。
小米自主研發設計的手機SoC芯片將在5月下旬發布
小米創辦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微博發文稱,小米自主研發設計的手機SoC芯片,名字叫玄戒O1,即將在5月下旬發布。雷軍透露,造芯十年,小米公司自主研發設計的手機處理器芯片即將問世。最近一年,小米在新能源汽車、國產芯片等領域接連帶來突破創新。
責任編輯:榮曉敏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