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急于籌錢。
正推動旗下兩家子公司獨立IPO的美的集團又有新動作。8月9日傍晚,美的集團(000333.SZ)公告透露,基于公司深化全球戰略布局的需要,公司董事會當天開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同意公司研究論證境外發行證券(H股)并上市事項的議案》,擬發行規模預計不超過發行完成后公司總股本的10%。
今年以來,美的資本動作頻頻,除了推動安得智聯、美智光電上市以外,5月又傳出“美的正考慮收購伊萊克斯”的消息。此前,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在2022年度股東大會上坦承,家電業務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成長空間有限,而美的的“第二曲線”是To B業務。
據方洪波透露,去年美的To B業務營收近900億元,未來美的將在樓宇科技、新能源和工業自動化三個方向堅定地走下去。
隨著美的全球戰略的不斷推進,其To B業務也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家電行業資深觀察家梁振鵬看來,此次若成功赴港上市,美的將形成“A+H”的雙融資平臺,有望擴大融資渠道、提高融資效率、提升公司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美的可借助香港資本市場獲得更多資金,為全球業務發展提供更多支持。”
急于籌錢?
值得一提的是,這不是美的首次登陸港股。早在2004年,美的就曾收購在香港上市的華凌集團,2007年美的機電產業借殼華凌集團在香港上市,隨后更名為威靈控股,后來美的集團又將威靈控股私有化。
2013年3月底,美的集團擬以換股吸收合并美的電器的方式實現整體上市,重組完成后的美的,實現了大家電、小家電、電機、物流等全部業務的整體上市。如果此次境外發行H股并上市成功,將是美的集團再次涉足香港資本市場。
然而時過境遷,此次美的籌劃登陸港股目的卻大不相同。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的美的已逐漸擺脫“家電企業”的標簽,努力向“全球化科技集團”方向發展。尤其是近三年以來,美的加快轉型步伐,大力發展To B業務,先后通過收購庫卡(2016年)、合康新能、菱王電梯、萬東醫療等進入到機器人、新能源、電梯、醫療等領域。
據公告顯示,目前美的集團旗下擁有美的、小天鵝、華凌、COLMO、庫卡、威靈、合康、高創、萬東和菱王等多個品牌組合,在全球擁有約200家子公司、35個研發中心和35個主要生產基地,業務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22年美的建立以美國、巴西、德國、日本、東盟為突破口的全球戰略。今年4月,美的巴西新工廠正式奠基,總投資超7億元,年產能達130萬臺。在海外建家電工廠的過程中,美的也把To B業務對外輸出。
據了解,新奠基的巴西工廠就融入大量的數字化生產技術和創新科技,當中不少就是由美的To B業務事業群提供。今年5月被泰國工業部授予“綠色工廠”的美的空調泰國工廠也有覆蓋機器人、自動化、智能檢測工藝的智能生產線。
今年以來,隨著疫情的放開,美的頻繁亮相海外各大專業展。“跟家電不同,To B業務畢竟比較新,很多時候都要靠這些展會來打開知名度、開拓業務。”一位美的內部人士表示。
分析認為,此次美的再次登陸香港市場,旨在進一步推進全球化戰略。在2022年年報中,美的集團就提到,“將推動美的從中國本土化企業向全球化企業的突破,加快海外業務布局與增長,推動品牌力持續提升。”
梁振鵬表示,參考目前美的在A股的市值,此次赴港上市融資可達數百億元,“這對于公司的發展非常重要,可以馬上補充到一筆不小的錢”。其次,香港資本市場可以吸引更多海外投資者,為美的提供更多元的融資渠道和來源,通過在香港上市,美的集團可以進一步拓展其在國際尤其是亞洲市場的知名度,優化其資本結構,面向全球引進人才,推進科技創新。
截至發稿之時,美的對于赴港上市一事沒有披露詳細信息,但該公司在公告中稱,公司是否實施前述發行事項,以及具體實施方案、實施方式和完成時間仍有重大不確定性。
加快資本運作
今年以來,美的集團可謂動作頻頻,不但將上市公司科陸電子(002121.SZ)收入囊中、提升公司在合康新能控股比例,還推動旗下兩家子公司安得智聯和美智光電獨立IPO。
事實上,多年來關于美的要分拆業務單獨上市的聲音就絡繹不絕。一方面是集團業務不斷擴大,如旗下電機、物流、金融等業務均破百億,有了獨立一面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為了更好地激發員工積極性,美的也在推進合伙人持股計劃。其中,擬在創業板上市的美智光電就被外界視為是美的集團對于管理層和人才進行激勵的措施之一。
據了解,在美智光電的股權結構中,美的集團直接與間接合計持股56.7%,占據絕對的控股地位。另外,寧波美順、寧波美皓、寧波美翌、寧波泓太四個持股平臺,股東為美的系高層、合伙人以及部分員工,四個平臺合計持股43.3%,共有152人持股。
2021年6月,美智光電首度沖A,但因為合規性、獨立性與同業競爭情況等問題,經歷了三輪問詢之后,最終公司在2022年7月21日主動撤回了IPO申請。
資料顯示,從2020年到2022年,美智光電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23.28%、27.72%及32.34%,三年時間增長了9.06個百分點,遠低于同一時期同行可比公司,但這并未影響其沖擊資本市場的信心。今年4月,美智光電創業板IPO獲得受理,目前已進入二輪問詢。
7月,美的集團對外公告,啟動分拆安得智聯申請首次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A股)并在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前期籌備工作。據悉,安得智聯業務涵蓋智慧物流全流程,該公司相關負責人數年前就向記者透露,其過半收入來自外部客戶。
分析認為,分拆兩家不同的子公司,可以提高子公司的運作能力,有利于走出新的一條賽道,但同時也是對美的集團的一種考驗,畢竟不少公司上市后都會面臨獨立經營、資源整合、融資渠道等挑戰,最終是否能夠分拆成功,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To B道阻且長
隨著家電市場進入存量時代,包括美的、格力、海信、海爾等家電企業都不約而同地加快向B端業務延伸。雖然各家都選擇從自身優勢產業出發進行業務擴張,但畢竟是“跨行”,家電企業的B端業務大部分都尚未形成規模效應。方洪波此前在2022年度股東大會上也坦承,美的從家電升級到新的產業,這中間需要穿越一定的產業周期。
比如說汽車零部件,此前美的在股東大會上回復投資者相關問題時就提到,威靈汽車前期需要大量研發投入,目前與華為、“蔚小理”、大眾等車企有合作,雖然去年營收增長5倍,但仍是虧損,預計待規模增長后會帶來利潤。
此外,私有化后的庫卡的實際情況也是投資者普遍關注的焦點之一。據了解,在收購庫卡后,庫卡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整合,連續多個季度虧損。2021年11月,美的將庫卡私有化,發力庫卡中國業務。據方洪波透露,剛收購時,中國業務在庫卡的收入占比僅為7%,去年達到23%,今年預計將達25%-28%。“中國市場大,供應鏈協同,競爭力就來了。”方洪波說。
去年家電行業整體受壓,美的也難獨善其身。
今年初,方洪波在向全體員工的演講中提到,去年面對出口受阻、技術競賽與市場內卷加劇等周期現實,美的集團的年度經營原則是“合理收入、恢復盈利”。從財務數據來看,2022年美的集團營收增速創六年新低,凈利潤增速則是2013年以來最低。其中,消費電器業務2022年營收1253億元,同比下降4.99%,占總收入36.43%。
美的集團董事、副總裁王建國在股東大會上表示,家電市場要實現銷量增長難,因此在國內要提高客單價、產品往上走,同時在海外市場實現突破。
據悉,今年美的經營思路是“穩定盈利,驅動增長”。具體來看,一方面要增加對To B新興業務的投入,另一方面美的也對To C業務進行調整,加大在全球市場的投入和布局。美的集團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鐘錚確認,去年美的關停合并了部分小家電業務,梳理了90多個產品類目、900多個SKU,這些業務合計起來總體約虧損2000多萬元。目前,調整效果已經體現在2022年年報和2023年一季報中。
最新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美的集團實現營業收入962.63億元,同比增長6.51%,凈利潤80.42億元,同比增長12.4%。其中,美的樓宇科技事業部、機器人與自動化事業部、工業技術事業群一季度分別收入78億元、76億元和62億元,同比增長41%、27%和11%。在最近公布的2023《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美的集團排名第278位,連續第八年上榜,但排名比2022年的第245位下滑了33位。
要穿越產業周期,美的仍在路上。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李冬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