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22年引航24749艘次創歷史新高后,青島引航站及時總結“套泊熱接”“主航道深水航槽直靠”“集裝箱班輪低能見度通航”等近年的一系列服務舉措在深化作風能力、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積極作用,在實現常態化和持續優化基礎上,2023年將重點推進“兩創新一助力”項目,分別是“20萬噸級礦船滿載主航道夜航”“15萬噸級油輪全潮時靠泊”和助力郵輪產業復蘇發展,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和引航效率,為港航企業節省成本,實現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為社會創造綜合效益。
引航作業現場
20萬噸級礦船滿載主航道夜航
大型干散貨船舶抵港時通常吃水在18米左右,由于前灣港區進港主航道受條件限制,吃水超過15米的大型礦船只能在白天通過深水航槽靠泊,嚴重影響了船舶的靠泊效率,不僅對港口正常生產帶來影響,也會延長船舶在錨地等待時間,造成船東、貨主在港滯期費用的增加。
為進一步提升船舶的周轉效率,釋放碼頭的利用率,結合港口發展的實際需求,青島引航站組織骨干引航員成立專家組,攻堅克難、大膽創新,提出了“20萬噸級礦船滿載主航道夜航”新模式。使到港船舶能夠按照計劃及時靠泊,保障了港口生產的合理有序,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船東、貨主,提升青島口岸營商環境。據測算,每條20萬噸級礦船滿載主航道夜航可為貨主節省費用約10萬美元。2023年2月開始實船實驗,截至3月底已經完成5艘次。
15萬噸級油輪全潮時靠泊
一直以來,為保障船舶靠離安全,降低操縱難度和風險,在全國各港口,針對大型油輪(含10-15萬噸級)一般均選擇在流速較緩的平潮時段靠泊(高平潮或低平潮)。為了順應新時代港口發展的新形勢、新需求,助力港航企業高質量發展,青島引航站組織骨干引航員成立專家組迎難而上、大膽突破,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15萬噸級油輪全潮時靠泊新模式。該模式打破了滿載油船常規作業只能平潮靠泊的時間窗口,提升了船舶周轉效率,釋放了碼頭利用率,為船東貨主節約了大量待泊時間,進一步優化了口岸營商環境。據測算,此項服務措施每年可為青島港4個泊位減少船舶待泊時間約82天,為貨主縮短船舶在港滯期約41天。
引航作業
該項目的開展,一是打破潮水限制,大幅提升碼頭利用效率。全潮時靠泊后,靠泊15萬噸級以下船舶可實現第一天早晨靠泊,第二天中午離泊,后續船舶直接靠泊,碼頭的接卸效率由原來的2天1艘次提高至3天2艘次,泊位利用效率可提升約25%。二是克服天氣因素,大幅降低大風大霧等惡劣天氣影響。全潮時靠泊后,可在大霧或大風等惡劣天氣過后第一時間組織靠泊作業,避免了碼頭因惡劣天氣錯過靠泊潮汐窗口無法靠泊的局面,同時在連續大霧的天氣下,可及時抓住天氣轉好的時間間隙,快速組織靠泊作業,增強靠泊靈活性,創造更多的靠泊機會。三是緩解靠泊壓力,保障石化煉廠生產保供需求。全潮時靠泊后,極大程度壓縮了船舶靠離時間,提高了船舶周轉效率,在緩解碼頭靠泊壓力的同時,極大程度保障各石化煉廠用油保供需求,有效降低貨主和船東在港滯期費用,實現多方共贏。
2022年開始,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有別于過去油港靠泊以30萬噸油船為主的情形,15萬噸級船舶的靠泊作業明顯增多,2022年底引航站組織骨干引航員對全潮時靠泊進行實驗,完成37艘次,2023年以來,截止3月底完成10艘次。
助力郵輪產業復蘇發展
自疫情暴發以來,我國的郵輪一直處于停航狀態。2023年3月30日,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國際郵輪運輸有序試點復航方案》的通知,先暫定試點恢復上海、深圳郵輪港口,后續視情況增加。郵輪是“移動的海上城市”,當前國內各郵輪港口城市積極搶占郵輪復航先機,使其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而我市也在積極推動郵輪旅游加快復蘇、提質增效。
引航作業
郵輪復航以待,青島引航站提前謀劃練兵,針對大型郵輪的操縱,組織骨干引航員通過引航模擬器完成郵輪靠離泊的初期技術準備,積極探索、科學論證此類船舶引航操縱的最優解,并聯合海事部門保障郵輪安全靠離泊作業以及較高的直靠率,最大限度保證船舶安全和效率,以精湛的引航技術,助力郵輪產業發展。
下一步,青島引航站將繼續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大膽創新練內功,遍訪調研勤問計。4月份,青島引航站領導班子帶隊了解服務對象和碼頭公司的實際需求和急難愁盼等問題,掌握第一手信息資料,為謀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依據。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引航效率,青島引航站永遠在路上,深化作風能力,優化港口營商環境,青島引航站再出發。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大偉
責任編輯:崔現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