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們,幫助我們渡過這次難關!”家住鎮江路街道的李旭(化名)激動地握著社區救助工作人員的手表達感謝。李旭是一位重度殘疾人,去年12月至今因身體原因住院治療,經醫保報銷后仍自付了2萬余元,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正當一家人愁眉不展時,社區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為他們送來了“及時雨”。通過篩選對比省民政廳推送的重度殘疾人、醫療自費2萬元以上等人員信息,街道和社區的救助工作人員發現了面臨困境的李旭一家,并主動聯系到李旭,通過臨時救助,解決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為進一步提升社會救助的服務質量、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推動社會救助從“依靠申請救助”的被動救助轉向主動救助,實現及時發現、及時介入、即時救助,市北區民政局不斷完善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努力打造“困難主動發現、救助高效便捷”的社會救助新模式,讓救助更接地氣、更具溫情。一是構建夯實區、街、居三級社會救助服務網絡,在全區22個街道設立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窗口、137個社區設立社會救助工作站。二是加速社會救助數字化改革,將分散在民政等各救助職能部門的分散救助事項集成為困難群眾視角的“一件事”,用好社會救助“大救助”平臺,在每個街道設立專人受理移動端申請,及時分辦、轉辦各類救助事項。三是強化預警監測,對全區因病支出較大人員、重度殘疾人員等進行篩選和摸排,上半年共篩選14609條疑似救助線索,摸排了4231人次,為22人辦理了低保、特困、低邊及臨時救助。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辛小麗 通訊員 郭常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