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瓦綠樹,層層疊疊,鐵藝材料、馬牙石、紅磚等元素,具有著典型的青島特有的歷史風貌……青島市香港西路與太平角六路西北角,市南區香港西路37號院,院內建筑歷史悠久。2021年,青島市通過城市空間微更新,針灸式干預,植入了青島海軍文化及軍民共建主題,成為承載著島城記憶的一張名片。
市南區香港西路37號樓院空間微更新(前后對比)
據悉,微更新不僅能夠推動城市存量空間的活化與利用,而且為城市增加了藝術創意,留住了文化記憶,為城市潛在的商業價值賦能。
微更新探索“漸入佳境”
“我們設計的核心就是要打造社區的室外會客廳,具體包括暖陽廣場、廣場舞空間、林蔭空間以及全民健身概念的設計,根據不同的人群的不同需求,激發廣場原有的活力。”青島市新都市設計集團項目設計師鄭曉光正在向記者介紹著新安社區廣場微更新的設計理念。
“今年微更新項目的一大亮點在于,擴大項目選址范圍、增加項目類型選擇,與智慧社區建設、老城保護更新利用、特色街區品質提升等項目結合,實現了微更新項目的多樣性,進而惠及更多島城市民。”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主任蔡普增告訴記者。可以看出,當前青島的城市公共空間微更新已經由社區空間逐漸走向新的經營業態。
明亮的紅色、大型集裝箱元素、大片落地窗、小資情調等元素集合,“紅立方”成為城市新地標,這個網紅建筑位于臺東步行街和延安三路交叉處,步入內部,上下兩層約200平方米的空間內集合了黨建、文旅、商業等多種元素,設有網格服務區、人才服務區、愛心驛站區、黨史學習教育區、圖書借閱區、咖啡(茶店)吧等。“二樓的咖啡店和書吧很有文藝氣息,室內設計很適合拍照打卡,頂層的觀景臺還能欣賞臺東步行街的夜景。”正在拍照的大學生韓同學接受采訪時表示。“紅立方”的落地,為島城城市公共空間的微更新發展帶來了商業業態的思路轉變。
臺東步行街“紅立方”
除了“紅立方”之外,記者在采訪中看到,在青島的嶗山區海邊千水千月廣場的微更新增加了180度海景網紅打卡地,在李滄區也新增加了一個喚醒老滄口的時空記憶的橋下空間微更新項目……
文旅集合上海樣板
不難看出,青島城微更新正“漸入佳境”,而另一邊,作為中國經濟中心的“魔都”上海又在城市微更新上又作出了怎樣的文章呢?
上海作為國內首批微更新試點工作城市,在對存量空間重構、 社區活力改善、生活方式轉變、環境品質提升、文化底蘊傳承等方面上探索出一條符合上海的新路徑。目前,上海市已進入微更新4.0時代。
“游客可以在外拓了3.6米的人行道上拍照,跟隨腳下的導覽信息深度漫游,也可以坐進旁邊的咖啡館品賞街景……”歷史建筑與梧桐樹葉交相輝映,隨手一拍就是大片,正如文章中所描寫“刀尖上的舞蹈”即完成了100公里架空線入地和合桿工作之后,這座近百歲高齡的武康大樓,成為了上海建筑打卡的“爆款”之一。
上海城市微更新已從老舊小區視角轉移到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建筑,歷史建筑被賦予了更多的城市商業價值,實現了商業化的反哺。以孫科別墅、思南公館在微更新后,承接藝術展覽和網紅書店,集文化、娛樂、生活為一體,打造成了上海的新地標。
上海思南公館(來源:官方公眾號)
“城市規劃正在由增量向存量市場轉變,目前除了政府主導之外,還需要社會資本的參與。社會資本的介入,可以增加社區微更新的經營功能,例如街頭公園內的咖啡店和便利店以及網紅餐吧的建設,一旦成為網紅打卡地之后,便會帶來無形的資產。”青島市新都市設計集團副院長鄭曉光介紹說。
重組業態答卷未來
“咱們青島市政府將“城市空間微更新”列入到了2021年市辦實事項目中,全市共實施25處微更新項目,今年的項目類型比較多樣,有社區公共空間、也有歷史街區、商業街區、橋下空間等等。實施路徑也比較多元,不光是單一的政府投資,也有社會投資、居民自籌等多種形式。”青島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空間藝術中心工程師白琨玉介紹說。
實際上,從上海本身的特點來說,其城市能級和城市人口量較大,城市消費水平相對來說比較高,而上海的城市空間微更新由專業的商業策劃部門經營,因此城市可以走向微更新更加專業和細致的一端。我們把目光落回青島,除了城市本身能級的差異之外,其中,合理的運營,是實現城市微更新商業價值轉化的關鍵一步。
“要挖掘青島城市微更新的特色發展,首先要根據不同區域不同板塊,立足于差異化,探索多元路徑。其次,就是要有運營思維,在規劃設計層面,自始至終,以閉環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思維來推進和運行。”青島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副主任李光全分析表示。
近年來,微更新、城市藝術、社會價值等詞條,在城市品牌的打造中被頻繁使用。其背后,是城市治理者和居民對社會發展的關注點,逐漸從宏觀的規劃、戰略,移向微觀的生活世界;也折射出人們更加關注微更新背后的潛力和價值的。青島正處在城市微更新的“風口”,這一項目的實施不僅是對老城區業態的探索與挖掘,更是未來交給青島的一張答卷。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 記者 于爽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