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老話如是說。
我的老家是在膠東半島的一座小城市——平度,年幼時去市區的機會不是太多,所以對平度其他道路知之甚少,印象自然對離家最近的高平路比較深。
人們總是喜歡用通俗易懂的詞語為自己眼前的事物命名。高平路中的“高”是指濰坊地區的高密市,“平”自然是指青島地區的平度市,這就是它的由來之一。印象中的高平路是一條雙向兩車道的瀝青路。老家地處平度市區與同和(舊稱王家站)中間的小村莊,南接同和,北通市區,這條路既是周圍村民趕集的唯一硬化路,也是南部地區到平度的“咽喉”所在。它的兩側是廢棄多年的臭水溝,多年以來,原本的蓄水排洪功能早已經荒廢。一到秋天,枯葉落滿河道,加上垃圾遍地,與周圍的景觀顯得格格不入。
一出村,接觸的第一條硬化路就是高平路。十多年前鄉下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倆轱轆一轉,“行駛在”高平路上也是一道風景。上學需要走它,趕集需要走它,去同和需要走它,上平度市區需要走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感覺都與它有關。離開村子坑坑洼洼的泥濘小路后(當時農村硬化路還未普及),走上這條公路,騎著自己的小自行車,每天上下學,感覺走上了康莊大道,真是心情和車速同步加速。
同和大集是每逢農歷初二、初七,雖說高平路不是主要集市地點,但是周圍村民趕集的必經之路。在多年以前不少游商浮販會隨著人潮將攤位擺到馬路上,將高平路堵成了“血栓路”,本來就相對狹窄的高平路擠得車馬難行。隨著道路的整修拓寬,這么多年過去了,哪怕集市的規模不斷壯大,侵占高平路擺攤經營的現象也都不會出現,看到整齊寬敞的大馬路,商戶們也不再冒市經營,曾經的街邊擺攤的亂象都隨風飄遠,這條趕集必經之路再也沒有出現擁堵的現象,“血栓路”被徹底打通,“血液”(車輛)暢通無阻。
沒拓寬之前的高平路,到了晚上,沒有路燈的照射,變得沉寂一片,絲毫沒有生氣。道路整修以后,一排排路燈豎起來了,人們夜行之路亮起來了,夜生活豐富起來了。有了路燈的高平路如同銀河鋪在平度市與高密市之間,夜晚行駛在這銀河之上的車輛猶如一顆顆星眨著眼睛,為周圍帶來生氣。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嶄新的高平路拓寬后,兩側的臭水溝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行行、一列列的花團錦簇,兩側筆直的法國梧桐雖說尚且年幼,但崢嶸已顯現,沖天之勢必將勢不可擋,與平度凝心聚力蓬勃發展遙相輝映。
歷史齒輪的嚙合越來越緊,推動著時代潮流滾滾向前。原本在高平路上緩慢行駛的自行車、人力車甚至畜力車現在變成了電動車、汽車,發展之快肉眼可見。縱然對舊道路心有不舍,但新舊更迭是時代前進所需。君不見,下班高峰喇叭此起彼伏;君不見,電三輪中間過惹惱路怒一族。君不見,馬路中心坑坑洼洼咯噔一下心里一堵。君不見,雙黃實線模糊不清導致扣分無數。“長江前浪推后浪”,這些多少個“君不見”,現如今正作為一朵朵浪花,一步步湮沒在時代的長河里。
歷史的如椽巨筆,需要魂脈牽引;平度的偉大征程,離不開新修之路。現如今,家鄉平度修路所帶來的“陣痛期”已經隨著新道路的開通而逐漸退散,開膛之路逐步長出新肌。“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眼下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偉大節點,新道路開通為平度的蓬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隨著交通網絡越織越密,條條大路正載著平度這艘巨輪乘著全國中小城市綜合改革之勢即將遠航。
國開中學附屬小學 李曉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