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后期,有一年春末,我所在的濟南軍區守備3師接到了軍區下達的一項軍事演習任務,由我們師會同當地民兵,利用現代軍事戰法結合傳統民兵斗爭特色進行演練。演練假想目標是來自膠東半島海上進犯之敵,在登陸之后,沿煙(臺)濰(坊)公路向我縱深冒進。
當時我們師駐守的海陽縣是當年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地雷戰故鄉。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以海陽趙疃村為中心的民兵充分利用地雷戰戰術英勇抗擊日寇侵略,使地雷戰大顯神威,不僅在山東海陽人民的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且也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膠東抗戰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與當時的地道戰、麻雀戰、破襲戰等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民兵抗日戰爭中的著名戰法戰術。
為制定演習預案,部隊成立了演習策劃指揮部,并由師長熊金洲帶隊前往趙疃村勘察地形,同時聽取地雷戰戰史戰術介紹及民兵對這次軍民合演的意見。當時,我在演練策劃部負責演練作戰地圖的繪制工作,故隨首長一同前往。
當時,給我們作介紹的是全國民兵英雄、號稱地雷大王的趙守福。他所講的當年那些地雷戰的故事非常精彩,至今使我記憶猶新。
趙疃村有著祖傳的火藥制造手藝。日本侵略者掌握著先進的武器,而我們缺少真正的武器彈藥。趙守福、于化虎、孫玉敏等人就組織幾個村的民兵一起群策群力,以當地山石取材,研制出壓雷、絆雷、吊雷、碰雷等多種式樣的地雷陣,采取游擊戰術,與日寇在村里、山間打起“魔術戰”,使日寇的成規模掃蕩、進攻變成了無用之功,被打得暈頭轉向。
一次,女民兵隊長孫玉敏化裝成新媳婦在大路上將日寇的騎兵隊吸引到民兵埋伏的山溝處,利用絆雷將馬隊炸倒,山半腰的民兵集中火力用重型滾石雷和自制手雷、火藥筒向敵人發起突擊,一舉殲滅幾十個鬼子,還繳獲了一批槍支、馬刀等武器。
離趙疃村不遠的行村,是日寇一個中隊的駐地,負責周圍幾個村的掃蕩、搶糧等。一次,通過我黨在行村據點的內線得到敵人情報,日寇擬組織一個由正規軍和偽軍共近百人的掃蕩隊連續對趙疃村等村進行報復性掃蕩。趙守福、于化虎、孫玉敏等便聯合周圍幾個村的民兵白天將老人、孩子轉移至山洞,在行村出口以及周邊埋下了三層各式地雷,還以干農活作偽裝,挖了兩條隱蔽陷溝,溝兩壁裝上掛雷。當夜鬼子掃蕩隊從行村剛走出不遠,即遭到連環地雷陣的伏擊。鬼子被炸得惱羞成怒,瘋狂地向趙疃村撲去。而村里人及糧食等都提前轉移成空村,各家的大門、二門和糧囤等布設了掛雷、碰雷。吃虧后的鬼子,亂沖亂闖,到處碰壁遭炸,窮兇極惡的鬼子便放火燒了大半個村子。這次鬼子損失慘重,漢奸隊長當場被炸死,鬼子頭目中野也被炸傷。
隨著趙疃村地雷戰的大獲成功,整個膠東農村地雷戰戰法迅速興起,逾加大顯神威。在八年抗日戰爭中,這里的民兵共作戰2000余次,擊斃俘虜敵人1500余名,繳獲各種武器600余件,涌現出縣以上英雄模范500多名。
解放后,趙守福、于化虎、孫玉敏等人被黨和國家授予“全國民兵英雄”“地雷大王”“抗日功臣”等稱號,趙守福還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
為使地雷戰成為抗日歷史經典傳承下去,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了電影《地雷戰》。片中趙虎的原型就是趙守福和于化虎二人,玉蘭的原型就是孫玉敏。
演練指揮部根據趙疃村一帶的地形特點和地雷戰的經驗及老民兵英雄的意見,擬定了一個軍民融合、現代戰法與傳統戰術相結合的反敵作戰演練方案。演習當日,軍區首長及各大單位首長、作訓機關相關人員前來觀摩。演練取得極大成功,受到軍區首長的充分肯定。演練結束后,軍區司令員曾思玉在26軍(當時濟南軍區守備3師歸26軍代管)軍長趙峰的陪同下接見了參演指揮部的全體成員及參演部隊和民兵代表。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地雷戰是黨用領導廣大人民英勇抗日、浴血奮戰的實踐譜寫的一部歷久彌新的史詩,成為我黨抗日戰爭歷史中最為可歌可泣的篇章之一,是今天傳承紅色基因不可或缺的一頁。
文/孫憲武
請輸入驗證碼